新华路与镇海路交汇处,是一处小山坡,这是靖山头的残留部分。靖山头的西侧,便是盐溪街了。
盐溪街南至镇海路,北至中山路虞朝巷,沿途与苏厝街、吴厝巷、外清巷等相连接。
古时,白鹿洞泉水流成一条小溪,人称“北溪仔”。溪流下游两岸,屋舍俨然,溪边居民多用盐巴腌制咸菜,人称“盐菜巷”。
20世纪初,咸菜腌制作坊相继停业,溪面被石板覆盖,溪仔成为暗溪。再后来,石板抹上水泥,层层加厚,路面越发平整,溪流不见踪影。人们从盐菜巷、北溪仔中各取一字,以“盐溪街”命名新的水泥街道。
盐溪街是一处名士荟萃之地,当年入住盐溪街甚至要有担保人,并非说有钱就能入住,把关之严实属罕见。
走在盐溪街上,笔者忍不住想,这路的下面真还有淙淙溪水吗?溪水中真有相忘于江湖的鱼虾吗?
走入这条街,你会感叹这曾经是多么文风鼎盛的所在,多么风雅韵致的胜地,这是厦门最名副其实的名士一条街!
盐溪街12号是著名书法家欧阳桢故居,三进闽南红砖民居,建于清嘉庆年间,内有后花园,占地上千平方米。建筑由院墙、院门、前后三进主体建筑及左右厢房、右护厝组成,细部装饰精美,木雕有人物故事、凤鸟、狮子、螭龙、麒麟、花卉等图案。
欧阳祯故居(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)
盐溪街15号是李禧故居,为一座两进主体建筑及左右厢房组成的小四合院,砖木结构,占地约300平方米。李禧,清末毕业于福建师范学堂,民国时期担任过厦门竞存小学校长、厦门市临时参议员,长期担任厦门图书馆馆长,主要著作有《厦门市志稿》《梦梅花馆诗抄》《紫燕金鱼室笔记》等。他喜欢种紫燕花,养金鱼,书斋取名为“紫燕金鱼室”。李禧一身正气,屡拒日伪当局威胁利诱,抗战胜利后,厦门报刊登载了沦陷期间《厦门义士小传》,李禧名列榜首。
李禧故居(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)
盐溪街18号是陈桂琛故居,为一座两进的两层砖木结构民居,占地250平方米。陈桂琛1916年在厦门创办励志女子学校,开创我省妇女接受现代教育先河。1931年任上海泉漳中学校长,1937年赴菲律宾某中学任教,因援助抗日游击队,被日寇逮捕杀害。1947年,国民政府内政部颁令褒扬陈桂琛爱国行为。陈桂琛毕生从事教育事业,精通书法、诗词、文史,著有《鸿爪集》《漱石山房笔记》《菲岛竹枝词》等。
陈桂琛故居(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)
盐溪街32号是林采之故居,砖混三层建筑。1916年,林采之创办龙岩西山小学,1930年赴印尼经商,1946年回厦门开办锰粉厂,解放后参与组建厦门市工业联合会,1951年筹办鹭潮美术学校(后改为鼓浪屿工艺美术学校,今为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)。林采之曾担任厦门市侨联主席、福建省政协常委。
盐溪街98号是吕世宜故居,位于盐溪街的末端。吕世宜祖籍金门,清道光年间举人,精于书法,被誉为“金门一千六百年来最有成就的书法家”,长期授徒讲学于厦门、台湾之间,建立了台湾第一座图书馆和博物馆,被称作“台湾图书馆之父”“台湾博物馆之父”。
吕世宜故居(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)
为了维护治安,盐溪街设置了两道朝启暮闭的隘门,吕世宜曾在门额题词“中流砥柱”,因战乱隘门遭毁弃。现在盐溪街与苏厝街交界处,保留了隘门遗迹。其中,苏厝街隘门的一边门柱保留完整,柱高出地面2. 58米,另一边门柱高出地面1.05米。盐溪街隘门残存一高一矮的部分门柱,由一块条石斜顶着短柱,使之不能往倾倒。此处遗迹有助于研究我国古代街坊隘门和防盗史。
隘门遗迹(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)
行走于这段老街区之中,文化气息扑面而来,假如厦门要开通名人故居的深度游线路,盐溪街当之无愧要打头阵。这些闲置或作为民房出租的故居如何活化利用,是文创产业可以有所作为的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