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近约24小时随叫随到_150快餐200带吹电话,51茶馆最新通道,全国约茶资料

厦门人物| 梁灵光:与厦门的情缘故事
2025-04-2215:50:42来源:《嘉禾之光》

梁灵光(1916—2006),原名梁涵光,曾用名梁建屏,福建永春人,马来西亚归侨。1949—1952年,任厦门市第一任市长、市委书记。后历任福建省副省长、国家轻工业部部长、广东省委书记、广东省省长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、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。

 梁灵光的一生跨越了战争与和平、革命与建设,他是能征善战、文武双全的英雄前辈,是从沙场“儒将”到改革开放的先锋。他的传奇经历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,更是无数爱国志士的典范。梁灵光主政厦门期间,留下许多鲜活的事迹,为后人缅怀。

早年经历:从儒商之家到文化战士

 1916年,梁灵光出生于福建永春县吾峰镇吾顶村的一个儒商家庭。其父是一位著名的商人,拥有众多的产业,在马来西亚也有着自己的产业。其父乐善好施、急公好义、宽人严己的风范,受到民众好评,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好家风。父亲早逝后,家境急转直下,但他并未因此放弃理想。1928年,梁灵光随兄长梁披云前往上海,考入上海立达学园初中部。立达学园的民主、自由、开放校风深深影响了梁灵光,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,逐渐萌生了革命思想。

 1931年,梁灵光初中毕业后回到厦门,准备赴日本留学。然而,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计划。他愤然退学,投身抗日救亡运动。1934年,梁灵光在上海立达学园读高中期间,与中共上海江湾区委领导人建立联系,组织学生读书会,组织抗日救国宣传工作,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。因被发现有“通共”记录,他失去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,被迫返回厦门。

 在厦门,梁灵光担任《平话》杂志编辑,负责时事短评、专论、杂文、文艺等等几个专栏,使用了近20个笔名,如石岚等。他以笔为剑,撰写了大量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、宣传抗日救国的文章。他的文笔洒脱,言辞激烈,抨击国民党,谴责日本军国主义,并呼吁抗日救国。这些文章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支持,引起了社会上强烈共鸣。

 1935年冬天,日本扶植汉奸在河北成立了“冀东防共自治政府”,控制天津以东地区,企图实现华北五省自治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国民党政府竟然公开承认这个傀儡政府。梁灵光愤怒至极,在一篇名为《关于华北问题》的短评中揭露了日本大肆宣扬“日中亲善、经济提携”的欺骗行径,并揭示了日本实施“华北五省自治”的真正目的和侵略野心。他呼吁全国民众团结一致,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。这篇文章激怒了日本驻厦门领事馆,《平话》杂志被查封,梁灵光被迫避往鼓浪屿英租界。

 1936年,梁灵光因参加进步运动被当局注意,不得不远赴南洋投奔兄长。在马来西亚吉隆坡,他一边执教,一边从事抗日活动,组建了“雪兰俄邦反帝大同盟”“华侨抗日救国会”“左翼作家联盟”等进步团体,并担任主席。

打仗县长:从下马治民到上马带兵

 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之际,梁灵光毅然返回上海,迅速与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头,加入新四军的队伍,投身到艰苦卓绝的抗战事业里。

 1940年8月,24岁的梁灵光被任命为如皋县长,并加入中国共产党,从一个爱国归侨青年正式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。同年秋天,在著名的“黄桥决战”中,梁灵光不单发动群众筹集粮食支援前方作战、组织抗日自卫队袭击顽军,还亲自带领县抗日武装配合主力作战。他不怕牺牲,身先士卒,冲锋陷阵。在他的指挥和鼓舞下,县抗日武装打了一个大胜仗。后来在苏北区党委召开的总结会上,党委副书记陈丕显热情赞扬梁灵光:“开了县长亲自带兵打仗的先例?!绷毫楣馍砦龋谧钗D训墓赝飞嵯掳惨萆罨毓?,下马治民,上马带兵的事迹成了一个宣传标杆,连远在延安的党中央都知道。这为他将来担任首任厦门市长埋下了一个伏笔。

 不久,梁灵光按照组织的派遣,到江苏南通县出任县长兼保安旅长。消息传出后,原国民党南通县县长兼任南通保安旅旅长的何润章,妄图凭借武力反抗接管。南通是国民党顽固派势力和封建势力集中的地方,国民党顽固派与地方实力派既有矛盾又互相勾结,形势复杂。了解情况后,梁灵光确定的方针是:“稳定局势,力争合作,利用矛盾,各个击破?!北0猜靡煌胖行M鸥奔据肥堑胤绞盗ε?,主动派人与梁灵光联络。梁灵光顺势利用两个派系间的矛盾,告知季莘反抗无用,好好配合,争取立功,他的部队将来可以适当扩充。之后,梁灵光只带两名随行(秘书吴天石和警卫员洪刚)与季莘里应外合,顺利掌控住了国民党县政府的武装力量。梁灵光未动用一枪一弹,仅凭与地方势力的博弈,以及与派系间的矛盾关系,成功接管了南通县的国民党政权,传为奇谈。

初任市长:从战争废墟到构建秩序

 解放战争时期,梁灵光先后担任新四军华中九分区司令员兼专员、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33旅旅长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参谋长,率领部队参加苏中战役、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、上海战役、福州战役。

 1949年,解放军在福建势不可挡,接连解放多城,厦门被围,解放在即。此时,新难题浮现:厦门市市长一职,将由何人担任?

 9月21日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,南洋华侨总会会长陈嘉庚向毛主席和周总理建议,考虑选闽南人出任厦门市市长。中央很是重视,深感厦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,将来既是对外通商的口岸,又肩负着支援解放台湾的任务。叶飞向省委推荐了梁灵光这个既会带兵打战,又是归侨的闽南人。毛主席得知,欣然同意,他对“那个会打仗的县长”也是印象深刻。最终梁灵光被定为厦门第一任市长的人选。

 而彼时,梁灵光正在为解放厦门,准备发动漳厦战役,突然受到了上级的命令,要求他在解放厦门后,离开第29军,担任厦门第一任市长。

 1949年10月17日,厦门一解放,硝烟尚未散去,身为首任市长的梁灵光当天下午首批进岛,其余400多名接管人员于同一天陆续渡过波澜激荡的海峡,登上厦门。刚解放的厦门,局势十分复杂,面临着诸多难题。城市治安状况堪忧,一是潜伏特务、散兵游勇四处活动,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;二是经济陷入困境,物资匮乏,1万多守备部队和20万居民的粮食、燃料供应问题成为燃眉之急;三是国民党军舰封锁海面,物资运输受阻,整个厦门面临市面不稳的情况。

 面对重重困难,梁灵光梳理头绪,有条不紊进行城市治理。一是稳定领导机构;二是推动安抚民生的举措。

 梁灵光利用自己籍贯的优势,召集全市国民党旧机构人员1000多人召开动员教育大会,在会上,他用流利纯熟的闽南语宣讲我党对旧机构人员的留用政策?;峤裁瞿匣暗男率谐ぱ杆倮怂胂妹虐傩盏木嗬?。梁灵光主持的教育大会整整历时一天半,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通过教育大会,各项接管工作顺利进行,有120个单位被接收,其中包括国民党中央直属机构以及省、市级机构。稳定了旧机构人员后,新政府的框架初步建立起来。

 在解决粮食和燃料问题上,梁灵光一面派人安抚市民情绪,一面向福建省委汇报,并建议兵团指挥所由同安移驻到厦门来,帮忙解决粮食、柴草的供应。叶飞司令员高度重视,立即下令兵团后勤部在10月底前筹措大米400万斤、柴草600万斤,同时通知泉州、漳州两地委全力支援厦门,并派出两个团运送粮草。老百姓看到部队在积极运粮,心中的恐慌逐渐消散。

 新政府建立,民生得到保障。厦门市区的治安迅速好转,社会秩序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下来。

主政厦门:从百废待兴到改革先行

 稳定局势后,梁灵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上。1951年,梁灵光兼任了厦门市委书记。

 面对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封锁、物资极度匮乏、物价飞涨、民生凋敝的困境,梁灵光以“务实与创新”为核心思路,通过疏通三大战略,逐步扭转了厦门的颓势。一是疏通侨汇,激活华侨经济的血脉。厦门作为侨乡,侨眷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,侨汇曾是经济命脉。他推动成立“华侨投资委员会”,吸引华侨参与厦门建设;引导“侨汇转投资”,将部分侨汇转化为工业建设资金,如厦门罐头厂、橡胶厂的初期投资便源自华侨资本。二是开辟航运,开展打破封锁的“海上突围”。梁灵光提出“以商船破军舰”的办法,召集工商界代表冲破敌人的封锁前往香港,将土特产换回化肥和石油;通过公私合营方式整合民间船只,把第一批侨信带回厦门,吸引了“成兴”“捷喜”“捷顺”等外籍轮船加入走香港的货运;开辟了海外和国内的多条航线,输出厦门土特产品,运回急需的生活资料和工业原料。三是稳定市场,构建城乡联动的经济网络。梁灵光采取“双管齐下”策略,成立贸易公司,组织资源向市民供应生活必需品,如大米、布匹、煤油、面粉等,以平价投放市场;规范私营商业行为,对囤积居奇者实施重罚。为盘活城乡经济,1952年,厦门市举办第一届秋季物质交流大会,省内外的到会人员达1200人,参加交流的商品有4500多种,购销总值达600亿元(备注:当时货币面额大,价值低)。厦门初步形成“以工带农、以城促乡”的良性循环,市场秩序趋于稳定。

 在梁灵光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,厦门逐渐走出困境,经济开始复苏,市场逐渐繁荣,百姓生活得到改善。他的这些努力,不仅为厦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,也展现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,成为厦门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,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城市的繁荣而努力奋斗。

筑堤通途:从孤岛困境到半岛繁荣

 修建厦门海堤是梁灵光主政厦门时期的一项重大工程。修建海堤出于两点考虑:一是海防战备的需要;二是厦门交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。梁灵光自己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去过南洋,对连接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的一条海堤印象深刻。1950年春,南洋归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回到老家集美,也提出厦门岛应该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的意见。因此,梁灵光与陈嘉庚先生一拍即合,决定在厦门岛的高崎到集美之间修建一段大堤,既能用于军事防御,也能方便厦门岛与内地之间的沟通。

 1950年,梁灵光向福建省领导叶飞汇报了这一情况,叶飞表示支持。1951年春,陈毅司令员到厦门视察时听取了关于修建海堤的汇报,他对此表示赞同并上书毛主席建议修建连接厦门集美的海堤。经过论证,厦门提出了“抛石为堤”的工程设计方案。但中央认为,在海峡上开展这样的工程,我国没先例,恐怕无法执行,且财政紧张,故此动议暂时搁置下来。

 1953年初,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修建厦门高集海堤,并拨了1300万元专款。交通部建港局与福建省水利局派出了大量干部和技术人员,协助厦门市政府进行海堤的规划和建设。厦门由此展开了海堤建设的热潮。

 厦门高集海堤的修建工程于1953年正式启动。海堤全长2212米,连接厦门岛的高崎与集美,设计为双向车道,并预留了铁路轨道,是我国跨海修堤的首创之举。工程规模宏大,技术要求高,新中国的第一代专家、技术人员和工人们,凭着智慧和双手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。虽然梁灵光在厦门海堤修建前就离开厦门,但梁灵光在前期工程筹备阶段,亲自协调各方资源,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,为厦门海堤修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。

 1955年10月3日,高集海堤率先竣工通车;1956年12月,集杏海堤完工。厦门由此从孤岛变成半岛,地理格局发生根本改变,更是历史发展的转折。海堤不仅打破了封锁、巩固海防,缓解了经济困难,还为1957年鹰厦铁路全线通车奠定基础,更为日后厦门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。

结    语

 梁灵光的传奇人生,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,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。他从一个革命战士,成长为一个城市的建设者,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,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。梁灵光在厦门的工作,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,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厦门人民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。

 (作者林德全系厦门市委党史方志室三级调研员,李莉琴系厦门日报社总编办一级首席编辑)


版权所有: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、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
闽ICP备案号(闽ICP备20005811号)
技术支持:东南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