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明老街 |走马路:策马吟啸且徐行
2025-02-2808:54:50来源:厦门市思明区档案馆、中共厦门市思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
在局口街的西侧,有一条同样与中山路相交成“T”字形的道路,这就是大中路。大中路隔着中山路的对面,有一座高高矗立的“泽被甘棠”牌坊,几十级台阶攀沿而上,然后来到定安路口。横穿过定安路,继续向南攀升十几级台阶,有狭长的一条道路,路旁绘有郑成功英雄事迹的大幅壁画,经过定安小学旁,最后抵达巷子深处,与武当分镇巷相接,这段路为“小走马路”。

小走马路路口耸立的牌坊(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)

牌坊背面(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)

小走马路旁的大幅壁画(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)

小走马路位于旧时凤凰山间,周围榕树成林,号称“榕林”。乾隆年间厦门名士黄日纪建有别墅“榕林别墅”,占地10亩,有诗云“绿榕深处结精庐,曲槛回廊足燕居”。据说,华辉广场后方保存有一棵古榕树与“古凤凰山”题石。《嘉禾名胜记》有载:“榕林别墅在厦门南门外凤凰山之南,望高石之北。古榕攒簇,奇石屹峙,有堂有楼,有台有阁,有亭有池,有果林有花竹。盖近喧嚣而自成幽僻,入城市而若处山林者也。”古时候,小走马路所经路线是凤凰山脉的南北走向山路,300多年前郑成功经常骑马从演武场出发,经过今思明南路的镇南关,沿着今小走马路、大中路的凤凰山山路,抵达鹭江岸边的水操台检阅水师。该水操台坐落于文圃后山,与日光岩水操台遥相呼应。
日光岩水操台刻有“闽海雄风”四个大字,右上角书“郑延平水操台故址”。文圃后山水操台早废。相传,郑成功一次从鼓浪屿渡船过来,上岸前往文圃后山水操台时,一只靴子深陷海泥中,因此旧时这个水操台刻有“脱靴记”三个大字。
郑成功策马行走的山路,成就了“走马路”美名。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山路建成后,中山路以北路段命名为“大走马路”,通往文圃后山水操台遗址;中山路以南路段命名为“小走马路”,通往凤凰山遗址。
关于走马路名称来由,还有一个野史说法。那时,小走马路旁有一座土地公庙,道光年间书法家吕世宜题匾“奏雅露社”,据说这四个字就是那儿的古地名,后来谐音成为“走马路”。1930年代,大走马路拓宽建设,规划从中山路直通到大同路,起新名“大中路”。后来却只建到思明西路一带就停止了,在思明西路口向左拐个弯,明显下坡,与升平路相接,鹭江就近在眼前了。大中路虽然没通到大同路,路名却保留了下来,大走马路这一名称从此走入历史。在日据期间,大中路一度成为“日本街”,在日伪势力裹挟之下,大中路店家成为其花天酒地、纵情享乐之处。1941年9月,日本兴亚院厦门特派员兼《全闽新日报》社长泽重信,在大中路头被国民党特工汪鲲击毙。试想一下,大中路如果仍叫大走马路,与小走马路连成一体,就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郑成功驰骋山路的勃发英姿,令人激荡起满怀的英雄豪情。即便历经了多次旧城改造的今天,从小走马路走到大中路末端,地势一路下行,宛如山势由高而低,向海边挺进。
相关街巷
通奉第巷
在小走马路起始路段,有一条小巷叫通奉第巷。清时大茶商杨某在此经营“文圃茶庄”,生意兴旺,子继父业后,善于交结官员,人称“文圃大舍”。每逢武夷山采办茶叶,皆乘绿色大轿,沿途官员迎送。“大舍”花钱买了个“通奉大夫”官职,挂匾于宅门,人称“通奉第”,后成为巷名。 棋杆巷
棋杆巷位于大中路、思明西路、升平路交会处,从大中路33—35号之间进入,登上十几级台阶,一条狭长巷子映入眼帘,像其他老城区小巷一样七弯八拐,最后从民立小学边上绕出来。这儿原先有光禄大夫陈光远的府第,门前竖着旗杆,故称地名“旗杆巷”或“棋杆巷”,现统一叫棋杆巷。棋杆巷1号是中共(闽中)厦门工作委员会联络站遗址,是中共地下党员、《中央日报》副刊编辑吴学诚及其夫人胡冰的住所。1946年4月,中共(闽中)厦门工委在励志路妙法林斋堂成立,1946年5月至1947年2月,中共(闽中)厦门工委在吴学诚住所设立联络站。联络站房屋原占地上千平方米,现仅剩200多平方米房屋和小庭院,作为民房对外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