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近约24小时随叫随到_150快餐200带吹电话,51茶馆最新通道,全国约茶资料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市区概况 > 名镇名村
思明老街 |大同路:繁华逝去容颜老
2025-01-0309:14:59来源:厦门市思明区档案馆、中共厦门市思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

     大同路起自海后路,止于新华路,建于19261929年。建成后直到1958年,大同路一直是厦门最繁华商业街,也是商品种类最齐全的一条街,南泰成、永康成、捷克百货等知名商场皆设于此。该路与横竹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曾分布同英布店、建成百货、瑞芳参行、光大参行等。

1735867090104634.jpg

1930年代大同路(紫日 提供)

1735867119875718.jpg

  • 大同路今貌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

100多年前的一天,大同路一带发生了“火烧十三街”惨案。1902103日上午,今大同路与大元路交界处的奇珍饼店,正在油炸芋头酥,不慎油锅起火,火苗蹿上房顶,时值天干物燥,吸满油烟的屋顶即刻着火燃烧。凑巧,饼店隔壁是鞭炮店,由此引爆鞭炮炸药,火焰四射开来,遇上大风劲吹,风助火势,火龙迅速向四处蔓延。
过火之处,包括今大同路、大元路、升平路、横竹路、人和路、镇邦路、大中路等,几乎涵盖了思明北路以西的大同路段及其支路,火海熊熊一片,千间房屋烧成焦土,酿成厦门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火灾。
位于大同路172号的大同戏院,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,楼高5层,顶部加塔楼一层,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,经常邀请外地知名剧社登台献艺,与当时的思明戏院、龙山戏院、开明戏院、中华戏院齐名。20世纪50年代,大同戏院原址建起了厦门圆珠笔厂。目前,一楼为大同社区活动中心,25楼为民居。



1735867153100178.jpg

  • 大同戏院旧址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

顺便一提金城戏院,它坐落于支路大元路上,1942年开业,是民国时期厦门的“末代戏院”,解放后更名为鹭江剧场,座位多达1000多个。如今,鹭江剧场早被拆除,改造成老剧场文化公园。



1735867177242109.jpg

  • 老剧场文化公园的百年古井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

大同路是非常老旧的一条道路,沿途支巷特别多,也是老旧街巷保留相当完整的一条路。道路前半段与镇邦路、人和路、横竹路、大元路等相交,道路中段与思明北路相交,道路尾段是一明显上坡,与新华路、思明东路、故宫路交会。


相关街巷

 梧桐埕巷


梧桐埕巷从大同路132134号之间拐入,位于大元路斜对面,与天一楼巷、大埕头巷相接。这儿以前广植梧桐树,久而久之衍化为地名。方毅的祖辈族居于此,人称“梧桐埕方”,以别于聚居厦门城内的“城内方”。方毅曾任国务院副总理、全国政协副主席,长期在对外经济、科技领域担任领导工作,其故居在梧桐埕巷15号。


 大井脚巷


大井脚巷位于老剧场文化公园(原鹭江剧?。┖竺?,从大同路143145号之间进入,直通开元路,长三四百米,路线大致与大元路平行。大井脚,本地话指“大井的旁边”,因为该地早年有口大井,所以得名。相传井水非常清澈、甘甜,远近闻名,不仅吸引众多居民前来取水,也吸引他们在井旁边建房居住,慢慢形成了街巷。


 土堆巷


过了大井脚巷的下一巷口,便是土堆巷,从大同路185187号之间进入,与土地公祖巷相连接。这儿原有一处不大的土坡,旧称“土堆”,大同路修建后,在土堆处辟出一条巷子,故称“土堆巷”。
这条本来平淡无奇的巷子,因为90多年前的革命风云而声名大震。1927124日,厦门市总工会在土堆巷68号红砖洋楼成立,选出30多名委员,推举罗扬才出任工会首任委员长,这儿成了领导厦门工人运动的指挥部。总工会迅速发展了2万多名会员,建立了10多个工人党支部,成功领导了“二五加薪”等一系列斗争。49日,罗扬才在总工会大楼被国民党抓捕,不久在福州被秘密杀害。
罗扬才不仅创建了厦门市总工会,也创建了厦门第一个共产党支部,土堆巷从此与罗扬才、厦门总工会、红色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

1735867194354789.jpg

总工会旧址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
1735867210829330.jpg

  • 总工会浮雕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



 光彩街


光彩街位于大同路与思北路交会处,在大同路北侧。早年棺材行业集中在此经营,称棺材巷,开设有棺材铺、寿衣店,还有鼓吹队(即吹唢呐,也叫吹鼓手),是当时厦门出售寿木和承办丧事的专业街。1932年出版的《厦门工商业大观》记载,棺材巷有商号24家,其中棺材店10家,其他治丧商号5家,占了六成多。
棺材巷里的棺材店不仅替人打造棺材,也有出租花圈等业务,甚至不少新娘乘坐的喜轿也产自这里。棺材和喜轿生意,相伴而生了轿夫的活计,轿夫常常赶完一摊丧事,轿子一放,换上新衣,又马上赶赴另一摊喜事,世事悲喜,令人感慨。
解放后,棺材巷名称被雅化成了光彩街。一般的市民和游客或许会想到它必有什么光彩往事,不会想到尘封的却是棺材经营一条街。


 南轿巷


南轿巷与棺材巷配套,大同路把它们隔开,一南一北相对,南轿巷与局口街、曾姑娘巷相连。旧时这儿是提供租轿行业的场所,这一带道路崎岖,富人和官员出行依赖轿子,同时棺材巷喜事丧事需要轿子,于是抬轿行业兴盛一时。清末民初,厦门地图上只有轿巷,后来毗连局口街一带又聚集了轿馆,因其相对方位在南,故名“南轿巷”,今把轿巷、南轿巷统称为南轿巷。


1735867231881799.jpg

  • 南轿巷里的风貌建筑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



 养真宫巷


养真宫巷从大同路361363号之间进入,巷尾是养真宫。养真宫始建于明朝,原祀保生大帝和妈祖,直至清末,佛乘和尚来此住持,将养真宫改为后殿祀菩萨、前殿祀仙祖(吕洞宾)的宫庙,养真宫因此又称“仙祖宫”。
民国时期,养真宫是厦门香火最盛的宫庙之一,列为漳州南山寺和泉州开元寺的下院,养真宫每月收入要分为三份,一份供本庙使用,另两份分别交给南山寺、开元寺。



1735867246363795.jpg

  • 养真宫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



 内武庙街


内武庙街在养真宫巷的下一条巷子,从大同路379381号之间拐入,街尾是内武庙。清末厦门奉祀关公的庙宇不少,内武庙位于近城的内街,冠以“内”字,以区分城内的武庙,以及外街的外武庙。
内武庙门口对联是“义之至上谁若夫子者,学而有成岂唯春秋乎”。这是一句藏头联,民国年间本地居士蒋以德对内武庙进行修葺,并创办义学。
内武庙还是一处“居士林”。居士林是在家居士们结成的组织,厦门长期没有供他们修习佛法的固定场所,直到1997年,市宗教局和佛教协会把内武庙设为居士林基地,结束了厦门居士半世纪“有林无居”的历史。


1735867271971935.jpg

  • 内武庙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



 双莲池街


双莲池街位于大同路尾段北侧,东接故宫路,与丹霞宫巷相连。以前双莲池南半池种红莲,北半池种白莲,故称双莲池。双莲池在市政建设中被填为平地,巷名沿用下来。
双莲池街58号别墅建于1933年,拥有一大片花园,曾经称作“四季花园”,规模在当时厦门屈指可数。房屋原主人为厦门禾山人,在南洋做茶叶生意发了财。



1735867285709807.jpg

双莲池街58号别墅大门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版权所有: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、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
闽ICP备案号(闽ICP备20005811号)
技术支持:东南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