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近约24小时随叫随到_150快餐200带吹电话,51茶馆最新通道,全国约茶资料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市区概况 > 名镇名村
思明老街 | 开元路:市政建设开先河
2024-11-2010:18:38来源:厦门市思明区档案馆、中共厦门市思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
从轮渡公交场站蜿蜒至厦禾路源通中心大厦旁的开元路,车行路面不足10米,如今改成了单向车道,两旁骑楼人行道宽2米多。这条路及沿途骑楼,犹如一个迟暮女人,任凭面容衰败黯淡,也懒得多花一点心思去装扮。


开元路是厦门第一条近代化市政马路,所以叫“开元路”,是一条开创历史的道路。在20世纪20年代,厦门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近代市政建设,今天老市区框架就在那时形成的。而作为近代市政建设的首条马路,开元路意义非凡。


1735525123829726.png

  • 开元路今貌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


开元路起自鹭江道,止于厦禾路,1920年始建 ,1924年通行人力车,1926年铺成水泥路,道路全长700多米,多弯路,当时被讥讽为“水蛇路”“蚯蚓路”。
开元路不仅开创了厦门近代市政建设先河,也开创了骑楼建设先河。骑楼,可通俗理解为“骑在行人头顶上的楼”,由华侨从南洋引入,骑楼下走廊方便行人遮阳避雨,通常楼下开店楼上住人,一楼往往是前店后坊。骑楼成为厦门近代风貌建筑代表,老市区仍有十几条老街留存骑楼,开元路是率先摸石头过河者。



1735525136226756.png

  • 开元路骑楼走廊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 相关街巷:

 土地公祖巷


在开元路中段有一处十二级台阶,上了台阶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土地公祖巷,巷尾与大同路土堆巷相接。据说,此处在宋朝就建有厦门岛最早的土地公庙,俗称“土地公祖庙”,也称“岐山古庙”。那时,这儿俯临筼筜港,高出海面十几米,庙前便是渡口。传说施琅叛变郑成功时曾藏匿于此,才得以脱险降清,施琅后来重建了该庙。而今,小庙早变了模样。



1735525155513778.png

  • 土地公祖巷口的古石阶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
 二王街


二王街不是因为这儿住了两个大王,而是这儿原来有个二王宫,二王街也是多条巷弄组成的街区,位于开元路中段南侧,与土地公祖巷、后厅衙巷、光彩街、土堆巷等相邻。旧时二王街是一处有名的讲古场,庭前树下,一把摇扇,一泡功夫茶,几张茶桌子,便开始讲述前朝遗事,半天光阴便不知不觉流走了。


 暗迷巷


暗迷巷与土地公祖巷中段相连,一个很奇怪的名字,令人不由联想到暗摸摸像迷宫的小巷。暗迷巷极窄,多数路段仅容得下一人通过,穿行其中,感觉身处“一线天”。
暗迷巷旧时多设卖粥摊点,例如地瓜粥、芋头粥、芥菜粥、海蛎粥等,本地方言称粥为“糜”(音be),很稀的粥叫“Ambe”,翻译成普通话便成了“暗迷”。巷内冷冷清清,热热闹闹的卖粥情形一去不复返。



1735525188820712.png

  • 暗迷巷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
 南猪行巷


南猪行巷位于开元路与开平路之间,早年设有猪行,主要卖“南猪”,即兴化(莆田旧称)的生猪,故得此地名。为何当年这儿会成为猪行,后来又是如何没落的?笔者不得而知。如今巷内全是民居,倒是与巷尾相连的开平路,卖肉卖菜摊位一个紧挨一个。
当初建设开元路时,由于地方恶势力和日本籍浪人阻挠,开元路被迫在南猪行巷口绕了一个大弯,弯曲如蛇,因而被讽为“水蛇路”。


 夹舨寮


沿着开元路往厦禾路方向走,过了南猪行巷口,下一巷口便是夹舨寮。夹舨寮通往厦禾路,隔厦禾路与大同小学相对。夹舨,指把造船的甲舨装夹起来,寮,指简易房屋或手工作坊。夹舨寮,就是建造木船的作坊,以前这儿临海,造船作坊聚集,因此化作地名“夹舨寮”。
后来填海造地,造船生意没落了,夹舨寮利用传统的木工优势,转行做棺材。据1932年出版的《厦门工商业大观》记载,16家夹舨寮商号中,8家做棺材,3家经营其他丧事业务。
而今,夹舨寮旧屋破烂不堪,不少被标识为危房,屋内幽深狭长,可能是当时为便于做船和棺材而特别设计的。



1735525218724093.png

  • 幽深狭长的夹舨寮老屋(蓝色部落图片库  提供)


版权所有: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、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
闽ICP备案号(闽ICP备20005811号)
技术支持:东南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