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明老街 | 鹭江道:遥想当年旧码头
2024-11-1309:42:07来源:厦门市思明区档案馆、中共厦门市思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
鹭江道是厦门唯一以鹭江命名的道路,起自镇海路,止于湖滨西路,以厦禾路为界划分为南、北路段。南路段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南北走向,滨海而建,扩建于20世纪90年代。北路段为新建道路,没有靠海,先南北走向,后东西走向,末端隔着湖滨西路与湖滨南路相接。

1930年代鹭江(紫日 提供)

鹭江道南路段素有“厦门外滩”美称,从南至北沿岸分布有和平码头、观景长廊、轮渡码头、海滨公园、旅游客运码头、第一码头等,无处不景观,无处不撩人。


民国时期,鹭江沿岸建设了十几个码头,时过境迁,填海修路,旧码头被填埋,或成了公园,或成了道路,或成了观景长廊,目前几个码头所在地原先是碧波荡漾,新码头均比旧码头外移出海。

正所谓沧海桑田、物是人非,鹭江道原本不是路,是海后滩外面海域,而当时临海的海后滩,现已退缩到鹭江道内侧,改称海后路了。因此在鹭江道内侧,从升平路到开元路部分,海后路外凸与鹭江道处在同一条线上,出现了鹭江道内侧沿线时而是鹭江道、时而是海后路的状况。就是说在一条直线上,中间是海后路,两端是鹭江道。鹭江道南路段内侧主要建筑,从南到北依次有厦门第一广场、国际银行大厦、海滨大厦、华侨银行大楼、鹭江宾馆、建行大厦、财富中心等,成了展现鹭江沿岸风光的代表性画面。

鹭江道滨海外侧现分布有和平码头、轮渡码头、旅游客运码头、第一码头等,早先这儿分布了十几个码头,这些旧码头基本被拆除,遗址被永远填埋在了地下,后人只能从老照片中一睹旧码头风采了。
太古码头:曾经的超级大码头
太古码头遗址在今天的和平码头。太古,容易使人想到时间久远,其实它是英商太古洋行的名称,由太古洋行所建,故称太古码头。该码头1936年竣工,是解放前厦门唯一的5000吨级码头。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时,火车直抵太古码头,这码头成为厦门唯一铁路、公路、水路三通的码头。数十年来,太古码头见证了厦门人英勇抗争英国侵略的行为,见证了厦门金门“小三通”血浓于水的感情,见证了厦门改革开放后客商云涌的荣耀。今天码头开通的客轮中,还有以“太古”命名的班轮。


水仙宫码头:“水天一色”祭水仙
太古码头往北是水仙宫码头,在今天的水仙路与鹭江道交界处,初建鹭江道时,就建了水仙宫码头,成为当时厦门岛通往鼓浪屿的唯一双桨船码头。1999年鹭江道改扩建时,码头被拆除填埋,建成了海滨观景长廊。水仙宫码头因邻近水仙宫而得名。明清时期,水仙宫是鹭江岸边的地标建筑,许多从事闽台贸易的商人出海远航之前,先要到此祭祀水仙,祈求神灵?;?,香客盛况空前。甲午海战后,闽台贸易为日本人控制,水仙宫码头地位一落千丈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鹭江道时,水仙宫被拆毁。今天在水仙路与鹭江道交界处的一块岩壁上,仍刻有“水天一色”四个大字,笔者前往调查时,其中的“色”字颜色湮没了,部分岩石被新建大楼遮挡,若不特别留心,不容易注意到题刻。当年水仙宫就是建在这块岩石边上。

水仙路也因水仙宫而得名,该路支巷有钓仔路、卖鸡巷等,附近是厦门第六市场旧址。
提督路头:施琅凯旋上岸
早时,厦门在沿海浅滩简易搭建渡口设施,本地人称“路头”,后改称码头。路头以陆地为参照,码头以海洋为参照,两者虽指同一回事,但反映出不同心态。路头,有陆路到此为止的意思;码头,却是海洋从此开始的意思。
从水仙宫码头遗址一路往北,依次为岛美路头遗址(位于中山路与鹭江道交界处)、大同码头遗址(位于大同路与鹭江道交界处)、提督路头遗址(位于开元路与鹭江道交界处),这几处遗址建成了观景长廊或者海滨公园。提督路头曾是福建水师提督的专用码头,内侧是提督街。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),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东征,平定台湾,凯旋时从这码头登岸,故得名“提督路头”,也称“得胜路头”。初建鹭江道时,遗址上建成第七码头,后改建成内河客运码头,最后被覆盖在海滨公园下面。被海滨公园覆盖的旧码头还有磁街路头、邮政路头等。海滨公园如今成为游客、市民休闲好去处,公园内有三只展翅欲飞的白鹭雕像,公园对面是轮渡公交场站。轮渡公交场所内侧至今保留了磁街这条小巷。

磁街路头附近还有打铁路头,旧时打铁街伸向海滨成为打铁路头。今天在打铁街与洪本部街交界处的福寿宫前,还立有一块大石碑,上刻《重修打铁路头碑记》,记载了清乾隆年间鹭江海滨十多个路头的情形。

担水码头:淡水送入千万家
在鹭江道众多新旧码头中,位居最北端的是第一码头,码头保存了一段几十米长的石堤,默默地伸向海里,不时有渔船靠岸,送上一筐筐生猛海鲜。岸边海滩上斜立着一座废弃碉堡,任凭海水拍打冲刷。和平年代,碉堡成了一道凭吊历史风云的景观。堤岸上,渔民摆地摊兜售刚捞上来的海产。长石堤和废碉堡的北侧是BRT第一码头总站,南侧是破旧的第一码头客运处。该客运处只开通往海沧嵩屿和鼓浪屿内厝澳的两条航线,每条航线大约隔1小时发1班船,乘客稀稀拉拉,与人群熙攘设施先进的轮渡码头有天壤之别。然而,第一码头内侧原先有担水码头,那时可是热闹非凡!每天许多船只从龙海、海沧运载淡水靠岸(今天基督教竹树堂一带),再由担水客把水挑到厦门的千家万户中。厦门是海岛,长期淡水稀缺,饮用水基本靠外援。今天,鹭江道、厦禾路、开禾路的交汇处,是“担水巷”街区,旧时是“担水客”聚居地,现在成了第八市场一部分。解放后,厦门建成坂头水库,淡水从后溪坂头通过水管输向岛内,大大缓解了淡水紧张,担水客逐步退出历史舞台。担水码头成为历史名词,担水巷成了卖菜的地方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