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明原乡 | 山海交辉:洪文村诸社
2024-10-3008:56:27来源:厦门市思明区档案馆、中共厦门市思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
洪文村名取自洪山柄社、文兴社的头一字,1984年由前线公社洪文大队改为洪文村委会,下辖洪山柄社、文兴社、潘宅社(含新潘宅)、石村社、泥窟社、墩仔。墩仔也称高仔,长期来作为农场使用,居民较少,因而有别于通常的自然村。

洪山柄社:洪山瑞气,云顶景光
洪山柄社在厦门逸夫中学、嘉盛豪园小区一带,北邻东芳山和石鼓山,南望云顶岩,村庄形状像一根长柄,云顶岩是洪济山脉的一部分,洪济山脉简称洪山,村庄故名洪山柄——洪山伸展出的一根长柄。洪济山脉是厦门岛上最主要山脉,东北向西南蜿蜒蛇行,在本岛西南端昂首成为虎头山,而后沉下入海,在鼓浪屿重新抬头,成为日光岩所在的龙头山,两山对峙海滨,所谓“龙虎锁鹭江”。东芳山海拔82米,位于今东芳山庄与加州建材家居广场的北面。石鼓山海拔70米,位于逸夫中学的北面。逸夫中学、东芳山庄、嘉盛豪园小区大部分都是辟山而建,所以小区里面地势高低起伏。两山的北面主要建成了忠仑公园,属于湖里区。逸夫中学斜对面,洪莲中路198号是胡贵墓园,坟墓坐南朝北,园区长40米,宽24米,面积在厦门岛古墓之中应属最大。墓的东、西两边列立石马、石羊、石狮、文武翁仲、莲花柱等石雕。西北侧有石砌神道碑亭1座,镌刻墓主生前事迹,满文汉文对照。


墓主胡贵,清代福建同安人,字尔恒,号洁峰,行伍出身,擅长骑射。乾隆年间他历任水师把总、千总,以及玉环参将、闽安副将、广东提督等职,1760年逝于广东提督任上,朝廷赐予厚葬,谥号“勤悫”。胡贵墓旁边,今址洪莲中路196号,坐落着洪氏祖陵,坐南朝北。清代,同安洪厝的洪姓族人迁居洪山柄。

洪山柄向来交通地位显要。新中国成立前,洪山柄修建了通往后埔的农埔路(洪山柄农林试验场—后埔),通往前埔的洪埔路,通往茂后的洪茂路,通往莲坂的莲山路,通往江头的江洪路,等等,可谓四通八达。今莲前街道办公大楼后面,还设有洪山柄公路站,正是旧时之遗存,外观年代感十足。现今,洪山柄地处厦门岛东西、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交会点。东西动脉莲前东路、西路在此分界,南北动脉的云顶路穿越境内为云顶中路。在云顶中路与前埔西路之间有洪莲中路,莲前东路与吕岭路之间有洪莲路,“洪莲”之名取自洪山柄与莲前东路。南北走向的洪莲路,中段与东西走向的蔡岭路相交。蔡岭路从蔡塘到岭兜,在坂何公路旧址上修建而成,坂何公路从莲坂到何厝,长8公里,途经洪山柄。洪莲路派生出洪莲东、西、中、北等多条支路,密布于洪山柄社及其周边区域。而在莲前路的对面则密布了洪文路及其派生出的洪文一至八路,位于瑞景新村及其周边。

莲前路把洪山柄划为南、北两大片区。北片区大约东到洪莲路,与新潘宅相邻,西到东芳山庄一带,与金尚路相接,北为东芳山、石鼓山所环绕。南片区大约西起云顶中路,东到瑞景商业广场西侧,南被云顶岩所庇护。

南片区主体于1996至1998年兴建了瑞景新村小区,共有住宅47幢,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,是全省首个国家级住宅建设试点小区。瑞景新村里面刻有一副对联:洪山瑞气萦万家,云顶景光耀新村。洪济山、云顶岩、瑞景新村等地名,均被写入此联之中。后来,周边相继建成了瑞景公园、瑞景生活广场、瑞丽花园、华瑞花园等一大批含“瑞”小区,“瑞”气萦绕,美好吉祥。在瑞景新村西侧,位于云顶中路的洪文二路口,气势恢宏的东堂宫便坐落于此,此庙由洪氏族亲在明万历年间建于村子东屏,2007年迁建今址,2010年竣工,坐北朝南,庙中供奉“开闽王”王审知、洪府大人等。洪山柄社除了老的洪文社区,又新设了莲顺、莲丰、瑞景等社区,其中,莲顺社区在莲前西路以北,云顶中路以西,金尚路以东,为东芳山庄及其周边地带。在莲顺社区的莲前西路对面则是旧时的墩仔。


文兴社:庄厝旧地,文以社兴
文兴社在洪山柄社南片区的东面,两社分界线大约是在瑞景小区东侧洪文路。路东是文兴社,今建洪文五里小区,隶属洪文社区,地标性建筑瑞景商业广场地处文兴社。路西是洪山柄社南片,今建瑞景新村,隶属瑞景社区,设有瑞景小区和中学。

文兴社原本叫庄厝社,住着庄姓人家,后来村民多亡于瘟疫。清代,有姓陈者从漳州迁入,姓黄者从莆田迁入,到20世纪中期,当地一度涌现不少文人,文以社兴,由此更名文兴社。前些年,文兴社整体拆迁,原址上建成了瑞景公园小区,邻近处兴建了安置房小区。文兴社安置房小区南门题写一副对联“庄小乾坤大,厝朴日月新”,北门题写一副对联“文韬武略地,兴旺发达村”。两副对联各藏头“庄厝”和“文兴”。

安置小区内重建了文兴宫,供奉王祖公、法主公、照府大人、杨府真人等神灵。该庙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几百年来,屡迁庙址,戏台于2021年修葺一新,色彩瑰丽,古色古香。

文兴西路东西贯穿全境,路旁兴建了云顶至尊、瑞景公园等高档小区,小区建于磨心山和云顶岩山脚。磨心山海拔118米,主体在文兴社境内,现建成市民健身公园。1978年末,文兴社人口不足300人,相当于洪山柄社半数人口。之前,磨心山和云顶岩山脚距文兴社村庄之间,有一片耕作旱地,文兴社与古楼社之间隔着一大段山路,文兴社与潘宅社之间倒是农田相连。
潘宅社:官姓开基,多姓共处
文兴社与潘宅社分界线大约是今洪文五路一带,路西为文兴社,路东为潘宅社。潘宅原称官宅,居住官姓人家,后来官姓人外迁,其他姓氏族人迁入,新移民便把“官宅”谐音称作潘宅。潘宅包括新、老潘宅两部分,在1978年末,老潘宅和新潘宅人口均为一百来人。老潘宅在莲前东路以南,相当于洪文六里一带,兴建了潘宅南小区安置房、厦航洪文小区、瑞丽花园、云景花园等小区,或属洪文社区,或属莲翔社区。新潘宅在莲前东路以北,在今联丰大厦、联丰商城一带,21世纪初旧村改造之际,兴建了潘宅北安置小区(也称新潘宅安置小区)、潘宅龙舌溪小区等,仍属洪文社区。洪文社区由洪文村直接改制而来,社区居委会设于洪山柄社,随着新小区不断被开发出来,相应成立起多个新社区,因而老的洪文社区管辖范围东一块西一块,有点支离破碎,这种状况在其他旧村社中一样存在。莲前东路旁的福满山庄属于旧时潘宅社范围,该小区与侨福城小区相隔一条潘宅路,侨福城主体则建于石村社地界,如今,这两个小区均属于新设的侨福社区。现位于福满山庄内的潘宅福山殿,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(1892年),供奉妈祖,宫庙曾用于部队营房、生产队仓库,1999年遭14号台风袭击,2000年重建,配建斋堂。

石村泥窟:昔日相对,今为一家
旧时,坂何公路经过洪山柄社后,再途经今蔡岭路西段,有两个村庄隔路相对,北侧为泥窟社,南侧为石村社,两个村庄西界同在今洪莲路,东界同为前埔东路。泥窟北界为吕岭路,再往北便是湖里的古地石社。石村南界为前埔中路与洪莲中路,与潘宅相邻。石村社原来有个大石头,村民奉之为神,故名石村。泥窟里面原有一块凹地,即大土坑,原称土堀、土窟,后改称泥窟,意思相同,清代,晋江的林姓族人迁居于此。石村与泥窟不仅位置相对,名字也对仗,石对土,村对窟,散发出浓郁乡土味。而且,两地形状也有得一比,石村地形呈棱形,泥窟呈三角形;人口规模也相当,1978年末,两地村民均为300人上下。石村社建有龙水宫,祭功德尊王,泥窟社建有慈帆宫,祭三公尊王,均始建于清代,改革开放后得到重建,当前随整村拆迁而新建。早些年,两地都还保留了老村庄,都是村民自建房,石村有菜市场,泥窟有旧货市场,朴实而有活力,杂乱而有烟火气。两村中间的乡村公路石板路面,令人有穿越时空之感,路边滋嗞作响的煎炸,此起彼伏售卖的吆喝,夹缝里穿梭车子的喇叭,在混乱的众声喧哗之中,把人拉回到久远的过往。粗野,轻松,真实,人情,这也是一种乡愁吧!如今,石村兴建了侨福城小区,泥窟兴建了上东美地、金域蓝湾小区。2020年,两地旧村整体征拆改造,合建开元创新社区,占地300多公顷,以创新型科技园区为主打,配套生活区、休闲区、文教区、商业区等,两个村社由此完全融成一体。

墩仔:农场故地,生活新区
墩仔,这名字特别亲切,接地气。闽南人常说仔,小东西的意思,富含亲昵的意味,歌仔戏,茶桌仔,曾厝垵白石头炮台遗址边上有个墩仔石。墩仔,顾名思义即小石墩、小土墩,今西林东路上有个“墩仔家园”小区,为墩仔旧地名之遗存,其他地方已见不到墩仔之名了。墩仔也称高仔,在莲前西路南面,南抵云顶岩北麓,东起云顶中路,西至西林东路。西林东路是一条半环绕形道路,从云顶隧道北口沿云顶岩脚下由东往西,拐至西林村东侧时,转为由南往北而行,与莲前西路相交。早在1924年,就有台湾地区的百姓来到墩仔开垦农场,新中国成立之后农场收归国营,1956年改为厦门市乳牛场,1958年成为厦门市乳牛场的一个分场,1969年该乳牛分场迁至莲坂,墩仔被划入西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。墩仔并非传统的村民聚落,主要是一块农业试验田,所以在1978年末人口统计中,村民仅9户70余人。改革开放之后,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墩仔设立试验农场,培育农作良种,推广农业技术。20世纪初,此处兴建大型农艺园,重点培育蝴蝶兰,色彩缤纷,风靡全市,带动了市民种植、观赏蝴蝶兰的风潮。历史上,墩仔作为单列的农业试验地,地处洪文村与西林村之间,行政隶属上,时而划入西林,时而划入洪文,今习惯把它视为洪文的一部分。墩仔新建了禹洲云顶国际、中骏天禧等商品房小区,设有厦门市农业综合执法队、云顶学校等单位,片区内主要道路有云顶西路,隶属莲云社区。新修的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林海线从墩仔上空越过,到达西林村范围,一路攀向观音山、东坪山,沿途可见东山水库、东坪山水库、上李水库等,最后抵达环岛南路的曾山海边,便是曾厝垵村的地盘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