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近约24小时随叫随到_150快餐200带吹电话,51茶馆最新通道,全国约茶资料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市区概况 > 风俗民情
闽南民俗——礼仪风俗之寿诞
2020-11-2317:26:27来源:《厦门市志》

第四节寿诞


寿诞,俗称生日,做生日规模大小,隆重程度,视家境和岁数而定。富裕人家,每年都做。通过宴请,相互祝贺,扩大社交。贫穷人家,最多寿面一碗,鸡蛋两个。一般风俗,12岁、16岁、20岁、30岁、36岁要做生日。

封建社会,重男轻女,男孩年满12岁,是男孩的属相年,也称“本命年”。是日,要让男孩穿红背心、红裤衩,扎红腰带,俗称“扎红”,并设家宴,招待邻里亲朋,共同庆贺。宾客赠礼物或银钱为男孩乞福求财,驱邪避灾。民间认为,岁数每遇“本命年”都是个难关,尤其是第一关的12岁生日,一定要做。通过“扎红”来逢凶化吉,消灾避祸。

16岁生日,庆贺也较隆重,外婆送的礼品丰富,除了衣服鞋帽外,还常有金银首饰,亲友送来贺礼。家境好的设筵宴请宾客,有的还演戏,敬祭天地。

民间认为人生有三大难关,即19岁、36岁、66岁。又有“做九不做十”的习俗。所以20岁生日往往提前在19岁生日时做,也比较隆重。一是庆贺孩子长大成人,二是消灾避祸。是日宴请宾客,举家欢乐。

三十而立,正是成家立业的大好时光。民间有“三十不做,四十不发”之说,所以都做30岁生日。尤其是岳父母要给年满30岁的女婿做生日,称“女婿寿”。是日,岳父母要携带黄鱼、猪肉、米酒、面条、衣服及桂圆、枣子、橘子等礼品前往婿家祝寿。鱼象征“有余”,米酒象征“粮足”,面条象征“长寿”,衣服象征“有依靠”,枣子象征未育的会“早生贵子”,橘子象征“吉利”等等。女婿收下礼品后,要以长寿面及果品、糕饼之类回敬岳父母,祝岳父母长寿。这种寿仪不摆寿堂,但要设寿宴款待岳父母和其他来贺的宾客。

36岁,不仅是“本命年”,而且是“暗九”的岁数,即其数为九的倍数。民间认为九为数之极,也称老阳。阳极必变,物极必反。即九数代表着将由盈而亏、由盛转衰的意思,所以把36岁称为人生的一大关,36岁的生日也是以祝贺和喜庆来逢凶化吉,益寿延年。

60岁以下庆贺诞辰叫做生日,60岁生日开始做寿,80岁为大寿,88岁为“米寿”(米字上下拆开为八十八)。

民间做寿,一般在家里,日张灯结彩。在正厅上设寿堂,点寿烛,宴请宾客,燃放鞭炮。来贺者送寿礼,以寿幛、寿联、寿酒、寿烛、寿桃、寿面为多。达官显贵、富裕人家把金银珠宝、吉祥饰品也都作为寿礼。寿幛,是用整幅或大幅绸缎题以祝寿方面的贺辞,一般大小如中堂,多金色或红色;寿联,是祝寿的对联。内容因男女性别、年龄等不同而措辞,用典也有区别;寿酒,多为桂花酒、红葡萄酒、状元红或人参补酒。但寿筵中所用之酒,不论品种,均称寿酒;寿烛,也称“寿蜡”,专供祝寿用的蜡烛,一般为红色,长1尺左右,重约1斤,蜡面印写有金色“寿”字或“福如东?!薄ⅰ笆俦饶仙健钡燃橛?。祝寿时置于寿堂香案蜡杆(烛台)之上,寿礼开始时点燃;寿桃,有用新鲜的大桃子,多数用面粉蒸制成的桃形糕。一般是红色的,也有在桃尖上染红,故称“红寿桃”。陈放在寿堂几案上的寿桃,9只相叠为一盘,3盘并列;寿面,要求长3尺,每束要百根以上,盘成塔形,罩以红绿镂纸拉花,作为寿礼敬献寿星,必备双份。

做大寿,寿堂上正面高悬红缎绣的“百寿图”或“一笔寿”,或“八仙庆寿”、“松鹤延年”图,两旁是寿联。通常书写:“福如东海长流水,寿比南山不老松”,“福星高照满庭庆,寿诞生辉合家欢”,“岁岁寿筵依北斗,年年此日颂南山”;横批有“寿星高照”、“福寿双全”、“延年益寿”等佳句。正中供“寿星”,或供“福、禄、寿”三星。案前,放置蜡烛、花筒、香炉等物,皆为延年益寿饰物。若是女性寿星,堂上正面悬挂彩色“五蝠捧寿图”,供“麻姑”一尊。供案上的摆设男女寿星都一样,供品有寿桃、寿面、寿酒、寿点等,各为5碗。

寿堂中设拜垫一块,用于来客拜祝,右首设拜垫数块,用于儿孙拜祝。寿星正坐高堂,夫妻白首齐眉者则同坐。供案两旁,男左女右,若受贺者尚有长辈健在,须让长辈坐在受贺席上。凡直系亲属,在上午寿宴前进行。远亲或朋友则随到随拜。拜寿照例是两揖三拜。凡客拜,儿孙皆须还礼;女客则由媳妇、孙女还礼。礼毕,再谢。如遇平辈拜寿,受贺者须起身请对方免礼;若晚辈中有未成年的小孩叩拜,寿星要发给红包。祝寿者,有时还吟诗诵词,表示祝贺。拜寿后有的还携全家于寿堂祭拜寿星或麻姑神像,由寿者先上香,随后儿女亲友依次跪拜行礼。礼毕,设寿筵宴请宾客。寿酒必先敬寿星,然后宾客共饮。吃寿面时,线面切忌剪断,要小心绕筷抽食。还有请“嘉礼”(提线木偶)或戏班前来唱戏贺寿。有的还要向邻里馈送寿龟、寿桃、寿面,也要让已婚儿女、孙女等至亲带回去分送邻里,俗称“压筐”。而小户人家的寿堂,则只供一尊寿星,案前陈寿桃、寿面。上点红蜡烛,下压敬神钱粮。有的只请亲友吃鸡蛋线面。

73岁和84岁,迷信者认为是老年人的两个“大坎坷”,是生死关口。厦门话说:“七十三、八十四,阎王没请自己去”。为了度过这大难关,多做大寿,富者要大办3天:第一天为庆寿;第二天正日为诞辰,作道场礼佛,诵经添寿,祭神拜祖,放生积德,施舍行善做积善寿;第三天为祝寿。

80大寿,也称“过大寿”,富裕人家张灯结彩,燃放鞭炮,鼓乐齐鸣,搭台演戏,祝寿的礼仪较为隆重。宾客寿礼丰,宴请排场大。除分送寿龟寿桃给宾客外,有的加赠饭碗一对,名为“寿碗”。

50岁以上的有做寿衣、做寿材、做寿冢的风俗。

做寿衣,每当老年人到了知命之年(50岁)或耳顺之年(60岁),子女要为父母制作寿衣,以备百年后所穿。衣料以棉布、麻布(夏布)为主。也有用绸(因“绸子”谐音“稠子”,可福佑后代多子多孙;而忌用缎子,因“缎子”谐音“断子”,有断子绝孙不吉之兆)。请裁缝制作要选吉日裁剪。寿衣做成后,每逢岁时节令或喜庆日子,让老人穿起来。民间认为,活时穿什么衣服,死时就穿什么衣服。让寿终后继续在阴间享用。

    做寿材,又称“做寿器”,俗称“做寿板”。一般选在闰月,做寿材可以寿介期颐。做寿材之日,富裕人家挂纱灯,燃龙凤烛,献寿桃,献净水,烧香化表,子女罗列叩拜,并为双亲或木匠敬长寿酒。一般家庭,只点清油灯,其仪礼大致相仿。做寿材开始,木匠先用锛子将原木(一般用杉柏)砍一下,以木屑飞出的远近,来占兆人寿的长短。成材之日,给木匠以厚礼,有的还宴请亲朋邻里,举行上寿礼仪。

 做寿冢,指生前预先“做风水”(筑坟墓)。另有夫妇一方先去世,埋葬时也为活着一方造好墓穴。

做阴寿,俗称“做生日祀”,即为死人做寿。一般都是为已故的祖父母,父母做阴寿。凡在家做,子孙着彩服、设寿堂,宗族及亲友登堂拜寿。以敬祭为主,冥寿礼不能送对联,可送寿屏。酒席荤、素均可,以素席为多。一般只在牌位或遗像前的供案上摆上酒菜寿面,烧香点烛,同时敬奉祖宗。子孙先后跪拜,烧冥钱,放鞭炮。在寺院做,必拜忏,或1日、或3日、或7日不等,以圆满之日为正日。隆重者要做水陆道场,请和尚念经诵德,拜忏七七四十九天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祝寿旧俗已很少见。有的在高级酒楼、宾馆、饭店、餐厅宴请宾客,贺礼多以红包代替,专门定做“奶油蛋糕”,上写具体的称谓和祝寿佳语,代替旧时的寿龟寿糕。寿酒、寿面仍不可少。


版权所有: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、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
闽ICP备案号(闽ICP备20005811号)
技术支持:东南网